鄭王廟
鄭王廟(Wat Arun),又稱作黎明寺,始建於大城王朝,原名為Wat Makok,意思是“橄欖樹佛寺”。鄭王廟位於湄南河的西岸,規模龐大,以其79公尺高,泰國境內規模最大的大乘舍利式塔—巴壤塔而聞名,在曼谷僅次於大皇宮和玉佛寺,是泰國最為知名的寺廟之一,亦是泰國王家寺廟之一。
巴壤塔屬於婆羅門式尖塔,建築造型層層疊疊,面積逐級遞減,和周圍四座塔互相呼應,巴壤塔是大城時期孟庫國王時代留下的最偉大的創舉,同時是泰國最璀璨的文化遺產之一。塔建造在一連串的平台上面,台基雕刻著動物和眾神像,刻工精美。塔身鑲滿了彩色磁磚和玻璃珠,塔尖用金箔包裹,整座塔群顯得金碧輝煌。拉瑪二世的遺體安放在塔的底部。正是由於巴壤塔的存在,使得鄭王廟成為現今湄南河畔西岸參觀量最高的寺廟。
關於鄭王廟名字的由來及建設經歷:
1760年,泰國大城王朝遭到鄰近的緬甸封建王朝侵略,最後大城被圍,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,於1767年覆亡。
1768 年,華裔鄭昭(祖籍廣東澄海縣,名信),號召泰國各族人民奮起抵抗外敵,最終打敗緬甸軍隊,收復大城,復興泰國。泰國人民對他的愛國英雄行為十分敬佩,擁戴他為泰國的國王。鄭昭於1767年12月登基為王,遷都吞武里,並建造了鄭王廟。據說當時鄭王從大城到達吞武里的時候,正值黎明,故將此寺命名為阿崙•拉傑瓦拉蘭寺(含有黎明的意思)。
1780 年,鄭王廟曾經供奉過從老撾運來的玉佛,而這尊玉佛現今供奉於玉佛寺內。
1809~1824 年間,拉瑪二世修建中央大塔和四周的四角小塔群。
1824~1851 年間,在拉瑪三世和拉瑪四世繼續建設下,將中央的巴壤塔增高,再次擴大規模。